“中國能誕生喬(qiao) 布斯?”全國政協委員、微創醫療器械(上海)公司董事長常兆華自問自答,“就是誕生了,能否生存下來也難說。”
3月6日,坐在北京會(hui) 議中心的會(hui) 場,他回憶起10多年前來北京申請一個(ge) 國家科技項目的經曆。他還沒進會(hui) 場的門,就被告知“這個(ge) 項目的人已經定了”。常兆華一下子急了,“你們(men) 內(nei) 定了還讓我來幹嗎?”
“和企業(ye) 實力沒關(guan) 係,甚至連你的實力都不看。”常兆華說。
全國人大代表、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也表示,每當他收到一個(ge) 好消息,就意味著壞消息跟著來了。前者是指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醫療器械證書(shu) ,後者是把這個(ge) 科技成果在各地申報物價(jia) ,還要走上“漫長的一段路”。
程京不明白,這是給科技創新開綠燈,“還是敲喪(sang) 鍾”。“對一個(ge) 高科技企業(ye) 來講,它花三五年研發,花三五年再等,再等,它就死了。”他說。
一個(ge) 更為(wei) 直觀的數據是,教育部《中國高校知識產(chan) 權報告(2010)》統計,中國高校的專(zhuan) 利轉化率普遍低於(yu) 5%。2013年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中國經濟年會(hui) ”上透露,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jin) 為(wei) 10%左右。
這被不少企業(ye) 家代表委員形容為(wei) “場(市場)梗阻”。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hui) 主任閆傲霜代表就總結說,對科研人員和科技創業(ye) 者來說,“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因為(wei) 把創新的產(chan) 品和技術推向市場和應用,實在太難。
今年,由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全國政協會(hui) 議第0001號提案就提到,“有形之手”常常越過“無形之手”去指定產(chan) 業(ye) 技術路線和發展方向,結果事與(yu) 願違;另一方麵,在“市場失靈”的基礎研究、社會(hui) 公益研究和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究領域,“有形之手”的力量尤顯不足。
也有一些科技工作者有過嚐試。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校長王樹國代表就給記者講起他擔任“863計劃”專(zhuan) 家組成員的成功案例。他先給申請人10%的啟動經費,視效果如何再繼續撥款。沒有想到的是,幾個(ge) 項目最終都完成得很好,承擔單位也不是原來想象的重點大學。
“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科技同樣需要釋放市場活力!”閆傲霜說。
“再不鬆綁中國創造就要胎死腹中了。”正如中科網董事長張立福所言,企業(ye) 到了科技成果“出效益”這一環節就碰壁,那一旦大軍(jun) 壓進,中國的技術創新哪能衝(chong) 出前線?
Copyright © 2000-2023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集團有限公司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4)第 00811 號 京公網安備110114020131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