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北京3月11日電 (陶煌蟒)“近幾年,我國經濟、社會經曆了快速發展,但同時我國慢性病發病也隨之出現了大幅攀升,降低了國民健康素質。”中國工程院院士、歸僑程京日前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時接受了媒體的采訪,他認為,預防未發疾病的全民健康服務產業可以轉化為新的消費熱點,初步統計這個市場規模在每年10萬億元以上。 目前,我國已有糖尿病患者1.14億,占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的1/4;肺癌發生全球第一,每年還新增癌症患者312萬人;心血管病的發病人數持續增加,約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名心血管病患者;迅速來臨的老年化社會進一步加劇這一窘迫局麵,使得個人、家庭承受持續而沉重的生理、精神痛苦和沉重的醫療負擔,也使我國醫療係統承受沉重壓力,國家和社會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 程京指出,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一是生活環境和人們生活社會行為的大幅度改變,民眾由“溫飽”走向“過飽”,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淡薄;另一方麵是未能從源頭上徹底遏製慢性病的發生和攀升,缺乏政府主導的全民健康和慢病防控的行動計劃。 因此,必須將“治已病”轉向中國醫學數千年傳承的醫學精華“治未病”上,這也符合近年在國內外風行的轉化醫學“4P模式”,即預警、預測、個體化診療和公眾參與。消滅疾病於未然,讓“治好病”的觀念讓位於“不生病、少生病”,使全民的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 為此,程京在提交的提案中特別提到了“三個到位”的建議: 1、立法到位。我國應盡快出台衛生基本法,推動《全民健康保障(或促進)法》,以法律為依據,全麵推進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加速推動針對新生兒和未成年人的出生缺陷、健康保護。 2、機構到位。設立專門的具備跨部門、跨行業協調能力的慢病防控常設機構,製定全民健康指數和健康GDP指標,使政府,社會,民眾都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全民健康事業中。主導“新生兒出生缺陷篩查行動計劃”和“全民強國慢病行動計劃”,大幅度提高我國慢病防控的效率,爭取使我國慢病發病盡快達到下拐點。 3、信息到位。充分發揮網絡終端和大數據的優勢,建立覆蓋全國和全民的“治未病”雲健康檔案信息係統,結合全民“未病”電子檔案和數字病曆檔案等數據來源,開展中國人群“治未病”大數據分析,形成可防控出生缺陷、預防慢性疾病的數據模型、預測工具、幹預決策輔助係統、指導預測和幹預所需的飲食藥品研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