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者按】預約掛號、支付隨訪、出院後管理……越來越多的移動醫療產(chan) 品開始走入我們(men) 的生活,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醫療發展趨勢更為(wei) 迅猛。
但現實中,移動醫療似乎並沒有很好地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大型三甲醫院依然人滿為患。那麽,未來移動醫療會否助推“健康中國”建設,還將麵對哪些問題?讓我們來聽聽代表、委員們的觀點。
訪談嘉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劉忠軍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教研室教授丁潔
醫療是有溫度的
《中國科學報》:互聯網的出現為醫療帶來了“新鮮血液”,讓就醫更便捷,會不會有那麽一天,移動醫療將傳統醫療取而代之?
程京: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也要清楚,移動互聯並不是萬能的。移動醫療確實有其優勢,但它不可能取代醫院、醫生、護士的核心地位,更不會改變患者對醫生的信賴和情感。
《中國科學報》:傳統醫療和移動醫療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取長補短、協調發展呢?
劉忠軍:相比傳統醫療,移動醫療在信息采集、數據傳輸方麵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僅靠這些優勢,並不能解決實際的“看病”問題。醫療是有溫度的,如果醫患之間缺乏麵對麵的交流接觸,僅僅通過冷冰冰的儀器得到的數據、影像等資料,醫生無法更好地對患者進行診斷,患者也不會有良好的診治體驗。
丁潔:醫學永遠是個體化醫學,即便是相同的病症,也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案。移動醫療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解決一般性規律問題,但做不到個性化診治。移動醫療與傳統醫療也並非對立、取代的關係,它們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治病救人。
數據與臨床經驗共“發力”
《中國科學報》:移動醫療讓病人就醫更便捷,對醫務人員會有哪些“利好”?
劉忠軍:如果移動醫療能夠在保證醫患之間充分溝通、有效交流的基礎上,再加入互聯網技術、數據分析的支撐,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醫護人員壓力過大的局麵。比如,過去醫生看病多為經驗積累,年資高的醫生可能臨床實踐能力更強,如果能夠通過大數據匯總分析領域內知識,再加上醫生自身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就可以更好地對患者進行精準診療。
丁潔:其實,這幾年移動醫療並沒有解決大型三甲醫院人滿為患的現狀。要想緩解這一局麵,移動醫療應該在分級診療方麵發揮應有的作用,讓大醫院的專家不再整天看感冒發燒,發揮他們在疑難病症方麵的專長。此外,移動醫療還要在提升醫療質量上下功夫,扭轉醫生“隻關注病,而不看人”的觀念,把疾病有效管理起來,對患者有診斷、有治療、有回訪,讓患者得到全麵的關懷。
《中國科學報》:未來,移動醫療產品應該朝著哪些方麵發展?
程京:讓醫務人員從繁忙的臨床工作中解脫出來,就應該減少疾病的發生。所以,未來移動醫療應該在預防醫學與康複醫學上發力。移動醫療產品通過對特定人群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進而歸納出對疾病相應的幹預技術和康複方法,並進行推廣,從而做好疾病預防與康複工作。
隱私保護從立法入手
《中國科學報》:在醫療大數據時代,如何才能讓患者的隱私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又該如何真正地實現數據共享,共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程京: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健康信息,這屬於個人私有財產。國家應該在立法層麵上予以保護,而不僅僅是行政指令。我們可以參照信用卡的製度,來管理和保護個人健康隱私數據。在數據共享方麵,首先應該考慮標準化的事情。隻有在相同的標準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數據的共享,否則兩個係統根本不兼容,數據共享就無從談起。當然,這裏必須強調一點,政府應該指定某一權威部門具有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和調撥個人健康信息的權力,以用於全民健康的研究、規劃等事情。
丁潔:移動醫療加劇了信息的“大爆炸”,一旦患者信息泄露,可能就在社會上無邊際地“發酵”,形成輿論漩渦。我們應該從意識方麵、技術方麵、法律方麵切實保護好患者隱私。對於社會各方已經獲取到的大數據,如果不能實現互通有無,就會逐漸變成信息“孤島”,而要實現數據共享首先應該強調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然後再製定企業的相應規則,以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中國科學報》:醫務人員應該如何抓住移動醫療時代的發展機遇?
劉忠軍:隨著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醫務人員也要積極麵對,加強對新技術的學習與交流。同時,在醫學生培養上,我們也應該探索出適應移動醫療時代的模式。
當然,移動醫療發展不能急於求成,寧可慢些、審慎些,也一定要注意醫療安全,千萬不能隻是“曇花一現”。因為任何技術運用在性命攸關的醫療健康領域,都要堅守醫療本源,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