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8歲的張焱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這一天,他收到了北京市新生兒(er) 耳聾基因篩查的結果,“陰性”的結果讓這個(ge) 剛剛添丁的小家庭喜上加喜。張焱感恩於(yu) 這項惠及眾(zhong) 多新生兒(er) 的惠民工程,卻並不知道這幕後的英雄——民建北京市委會(hui) 副主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基於(yu) 他多年研究的生物芯片技術,這項惠民工程才得以實現。
生物芯片這一看似微小的東(dong) 西,卻集成了多項高精尖的技術——將半導體(ti) 材料、製作工藝、表麵化學處理技術與(yu) 臨(lin) 床檢驗、分子生物學有機結合,可以實現對重大疾病的提前預測、預防和個(ge) 性化治療,除此之外在食品安全、環境監測和國家安全等多個(ge) 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
世界第一張轉錄因子活性譜芯片、細胞活力電旋轉檢測芯片、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第一張結核耐藥基因檢測芯片、第一項生物芯片外國專(zhuan) 利授權……中國的生物芯片領域標記著諸多屬於(yu) 程京的符號。
一.以夢為(wei) 馬 工程師結緣“生物芯”
1979年夏,天氣熱得讓人心煩意亂(luan) ,但對於(yu) 剛參加完高考的程京來說,讓他內(nei) 心激蕩不已的不是天氣,而是他正麵臨(lin) 著一次人生命運的抉擇。
1963年,程京出生在一個(ge) 醫學氛圍濃厚的家庭,外祖父、母親(qin) 、姑姑和嫂子都是醫生,學醫成了眾(zhong) 人對他的期望。但在程京16歲高考報誌願時,他心裏仍忘不了自己最初的夢。
程京出生在北京,但很小的時候就隨母親(qin) 去了四川涼山。他的童年是在涼山深處度過的,當他第一次乘坐火車駛出大山時,機械文明的龐然大物伴隨著清脆的汽笛聲,激蕩起懵懂少年的夢想——我要造火車。
於(yu) 是,他偷偷地把第一誌願改成了上海鐵道大學(現同濟大學)機車電傳(chuan) 動專(zhuan) 業(ye) ,並如願成為(wei) 上海鐵道大學的一名學生。
畢業(ye) 後的程京又被分配到當時較為(wei) 封閉的四川資陽,在鐵道部資陽內(nei) 燃機廠,從(cong) 事繪圖設計工作。很快他就發現,彼時的中國機車行業(ye) ,重點是仿製國外機車,日複一日的照葫蘆畫瓢,夢想漸行漸遠。於(yu) 是,他選擇了離開,來到坐落於(yu) 重慶的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負責剛剛從(cong) 國外進口的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
在西南政法大學,日常工作沒有給程京帶來歸屬感,而學校裏濃鬱的學術氛圍卻讓他如魚得水,他大量學習(xi) 司法鑒定和刑偵(zhen) 相關(guan) 的課程。也許是命運要給程京更多的使命和回報,1989年,程京以優(you) 異的成績被國家教委送到英國史查克萊大學留學,師從(cong) 於(yu) 國際著名刑事技術專(zhuan) 家布萊恩·凱迪教授。在英國期間,他獲得了司法生物學博士學位,完成了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博士後的研究,還申請了兩(liang) 項專(zhuan) 利,發明了兩(liang) 項核酸萃取技術。
1994年,程京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大學醫學院刊登的一則招聘廣告,要求應聘人員“本科學工程,研究生學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更好,並願意從(cong) 事生物芯片研究”。
這簡直是命運為(wei) 程京量身打造的一個(ge) 機會(hui) 。程京從(cong) 全球70多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以“perfect match”(絕配)的條件進入了美國賓夕法尼亞(ya) 大學,師從(cong) 生物芯片開拓者之一的彼得·威爾丁教授,從(cong) 此邁入生物芯片研究領域。
從(cong) 電氣工程專(zhuan) 業(ye) ,到分子生物學、生物芯片,把工程應用到醫學領域,從(cong) 16歲開始,一輪光陰十餘(yu) 載,程京在不知不覺中還是進入了醫學領域,但是在這一次,工程與(yu) 醫學完美結合,猶如DNA雙螺旋一樣完美。
二.產(chan) 業(ye) 報國 聽從(cong) 心的召喚
身處生物芯片產(chan) 業(ye) 最前沿的程京成績斐然。1998年,程京和他的團隊研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ge) 厘米見方的超小型生物實驗室。該成果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當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所引用。
在海外留學、工作近十年,早已功成名就的程京內(nei) 心卻並不踏實。他始終忘不了當時落後的中國製造,心中的產(chan) 業(ye) 報國夢愈加強烈。一直有回國願望的程京曾看過美國人寫(xie) 的《中國蠶式導彈之父》一書(shu) 。崇拜錢學森的遊子程京從(cong) 書(shu) 裏一下子得到很多共鳴。他希望自己能像錢學森一樣,用自己的學識為(wei) 祖國服務。
1997年,程京回國參加香山科學會(hui) 議,他關(guan) 於(yu) 中國應自主發展生物芯片技術的重要性發言引起了業(ye) 界同行和主管單位的重視。感受到國家在科技重大領域重新布局的決(jue) 心,在多方接洽後,1999年,程京接受清華大學邀請,作為(wei) 學校第一位“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受聘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yu) 工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cong) 生物芯片產(chan) 業(ye) 高度發達的美國到當時這一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國內(nei) ,程京麵臨(lin) 的考驗可想而知。
“剛回來一個(ge) 月900塊錢,和同事在清華生物係騰出的複印機房裏工作。工作室裏的桌椅板凳也是學校走廊撿來的。”一次,寶鋼的負責人來與(yu) 他談投資,一屁股坐下去摔了一跤,原來,那些折疊椅的椅腿都是壞的,這讓程京記憶猶新。
從(cong) 美國納米基因公司首席科學家到回國之後擔任老師、科學家、企業(ye) 家,程京努力適應著身份的轉變。
2000年,程京在中南海一次講座上作了主題為(wei) 《生物芯片——下個(ge) 世紀革命性的技術》的報告。程京建議國家加大生物芯片研發方麵的投資力度,實施強強結合,盡快建立國家級的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以迅速研究開發出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專(zhuan) 門技術,積極參與(yu) 到國際競爭(zheng) 的行列中去。此後,在有關(guan) 方麵的支持下,程京牽頭建立了以企業(ye) 化方式運作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當年9月,北京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芯片有限公司(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正式組建,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也以AG九游会J9集团為(wei) 依托應運而生。
三.民族之心 讓國民躋身國際第一梯隊
20年前,“Made in China”被當作劣質品的代名詞,而今,程京用實力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在遠東(dong) ,還沒有見過規模如此之大的生物芯片公司。”2005年4月,當時世界著名的基因芯片公司——昂飛公司的諸位高管一走進AG九游会J9集团公司,就被眼前的一切驚住了。
這次拜訪從(cong) 下午1點一直持續到晚上6點,直到晚上10點……“原本以為(wei) 是一次禮節性的拜訪,卻成了影響AG九游会J9集团走進國際市場的合作。”程京告訴記者,這次拜訪所帶來的影響,是他當時萬(wan) 萬(wan) 沒想到的。
AG九游会J9集团和昂飛當即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由此,AG九游会J9集团融入全球市場邁出了重要一步。
一個(ge) 又一個(ge) 國際合作相繼開展,“中國芯”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財富》雜誌也評價(jia) 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為(wei) “已經成為(wei) 中國第一家進入世界水平的生物技術公司。”
《財富》雜誌的評價(jia) 並非空穴來風。自2000年創立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以來,程京帶領他的團隊已成功地探索出一條“中心+公司”的企業(ye) 化運行模式,並先後獲得近20項國家級獎勵。現已擁有包括生物芯片及相關(guan) 試劑耗材、儀(yi) 器設備、軟件數據庫、生命科學服務、臨(lin) 床檢驗服務和健康管理等係列數十項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產(chan) 品和服務,其中十餘(yu) 項為(wei) 國際首創,300多項專(zhuan) 利獲全球授權。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產(chan) 品及服務已出口北美、歐洲、亞(ya) 洲、中東(dong) 等三十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其中,診斷用生物芯片及相關(guan) 儀(yi) 器產(chan) 品已進入英國、德國、瑞典、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瑞士、葡萄牙、芬蘭(lan) 、丹麥、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數百家醫院用於(yu) 疾病診斷。
無疑,在這場21世紀生物醫學領域的國際競爭(zheng) 中,中國人站到了第一梯隊。對此,《Nature》雜誌也評價(jia) 說:“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的產(chan) 品贏得了西方世界的尊重。”
“Made in China曾經被當作劣質品的代名詞,而現在,我們(men) 的技術、產(chan) 品改寫(xie) 了西方人對中國企業(ye) 的認識,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說起創業(ye) ,程京的激動之情溢於(yu) 言表。
當然,程京最在意的,不止於(yu) 此。在他心中,還有一個(ge) 更宏大的構想:伴隨我國生物芯片行業(ye) 的快速發展,這一在世界範圍內(nei) 處於(yu) 領先地位的產(chan) 業(ye) 應率先製定行業(ye) 標準,通過完善的標準促進行業(ye) 規範發展,為(wei) 生物芯片產(chan) 業(ye) 發展創造良好的內(nei) 外部環境。
在“中國芯”走向國際的問題上,程京義(yi) 不容辭地履行了自己作為(wei) 中國生物芯片領軍(jun) 人的義(yi) 務。程京坦言:“在生物、醫藥等行業(ye) ,產(chan) 業(ye) 標準大多是由歐美國家製定。缺席的產(chan) 業(ye) 標準不僅(jin) 使我們(men) 缺少在行業(ye) 內(nei) 的話語權,更讓我們(men) 常常受製於(yu) 人。”
製定產(chan) 業(ye) 標準的想法一經提出,立刻得到國家層麵的高度重視。經國務院標準化主管部門批準,生物芯片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成立。很快,《DNA微陣列芯片通用技術條件》《蛋白質微陣列芯片通用技術條件》等一係列國家標準經國家標準化委員會(hui) 審核通過;《體(ti) 外診斷用蛋白質微陣列芯片》等一批行業(ye) 標準頒布實施,為(wei) 生物芯片技術從(cong) 研究、產(chan) 品開發向技術應用和產(chan) 品銷售平穩過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及支撐。
四.仁愛之心 讓百姓用得起科技產(chan) 品
盡管已經擁有了領先全球的生物芯片技術,但對程京來說,這並不是最終目標。
在聽力殘疾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藥物性耳聾,也就是說,他們(men) 剛出生時並沒有出現耳聾,而是在後天被注射了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氨基糖甙類藥物致聾的。
“很多醫生都知道這類藥物會(hui) 導致基因突變引起的藥物性耳聾,但因為(wei) 缺乏基因檢測手段無法將其與(yu) 一般人區分開。”采訪中,程京向記者講述了一個(ge) 令人心酸的故事:著名舞蹈《千手觀音》有一組演員,21個(ge) 年輕的演員當中,18人都是小時候打針致聾的。一針下去,災難性的後果再也不可回轉。
為(wei) 此,程京帶領他的團隊,經過3年攻關(guan) ,於(yu) 2009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隻需要一滴新生兒(er) 的足跟血,該芯片就能明確測出小孩是否攜帶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缺陷,為(wei) 其後預防遲發性耳聾、避免聽力損傷(shang) 提供科學依據。
程京拿出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卡片解釋道:“如果檢測出新生兒(er) 攜帶有藥物致聾基因,那麽(me) ,他終生都應當攜帶這張卡片,上麵列明不能用的藥物,每次看病時給大夫,大夫就知道,對這些病人要開別的抗生素。這樣一個(ge) 小小的卡片,能挽救一個(ge) 甚至多個(ge) 家庭。”
2012年,作為(wei) 政府為(wei) 民辦實事項目,北京市在全球範圍內(nei) 率先對該市所有新生兒(er) 進行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篩查,該項目很快在全國推廣。截至2017年12月,包括北京、成都、鄭州、長春、新疆、南通、長治等地已自發地將耳聾基因篩查列入民生工程,超過260萬(wan) 新生兒(er) 因此受益,其中超過6萬(wan) 人避免了因錯誤用藥導致的一針致聾。
“為(wei) 更多的人服務,為(wei) 中國公共醫療衛生事業(ye) 的進步服務”。在程京看來,這才是工作的意義(yi) 所在。事實上,多年來,程京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讓百姓共享新科技成果”的方向上努力著。程京堅信,對病人的承諾,對社會(hui) 責任的擔當要遠遠重於(yu) 對利益的追逐。
2003年春天,北京“非典”肆虐。程京和他的團隊主動請纓,為(wei) 北京43所接收“非典”患者的醫院免費測試病患樣本。在那個(ge) 人人談“SARS”色變的年代,程京和他的團隊沒有退縮,滿京城奔波,取樣、檢測、匯報結果,僅(jin) 用七天就研製出了專(zhuan) 門用於(yu) SARS病毒檢測的基因芯片,為(wei) 有效狙擊“非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016年初,麵對肆虐南美的寨卡病毒,依托既有的技術和經驗,程京和他的團隊在短短三天時間內(nei) 便研發出寨卡病毒快速檢測芯片,為(wei) 國內(nei) 抗擊該病毒儲(chu) 備了技術。也正是這些事情,讓程京堅持著技術創新的初衷:“讓百姓用得起科技產(chan) 品,這才是我們(men) 的追求。”
從(cong) 研發低端產(chan) 品逐步梯次前進到研發高端產(chan) 品,從(cong) 而使更多新技術讓老百姓獲益,程京的這一思路被他戲稱為(wei) “立地頂天”:先滿足普通民眾(zhong) 需求、解決(jue) 實際問題,待站穩腳後,再開發難度大、更高端的產(chan) 品。
如今,十七年已逝,程京的堅持一直沒有變。公司在程京的帶領下,在疾病預測、預防、個(ge) 體(ti) 化醫療領域推出了一係列產(chan) 品和以基因與(yu) 互聯網相結合為(wei) 導向的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服務,讓“生物芯”這一神秘的創新科技真正走下神殿,走進百姓生活。
2011年,程京被美國《財富》雜誌15周年特刊評選為(wei) “未來15年可能影響中國商業(ye) 進程的5位人士”之一,他也是衛生健康領域唯一入選者。
五.責任之心 讓決(jue) 策層了解到更多真實的民情
從(cong) 隻有一間2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和辦公用房,一舉(ju) 發展成為(wei) 中國生物芯片的領航企業(ye) ,程京身上濃重的文人氣質和與(yu) 生俱來的責任感,注定了他不可能僅(jin) 是商界裏的科學家。
2010年,程京加入民建。2013年,程京當選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從(cong) 此,他有了更廣闊的施展舞台。
2011至2012年,程京成為(wei) 北京市首批掛職鍛煉的9名高層次黨(dang) 外代表人士之一,擔任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
程京本人分外珍惜掛職機會(hui) 。“以前搞研究、做學問、搞企業(ye) ,都是一個(ge) 領域的專(zhuan) 門工作。在政府掛職,以官員的身份參與(yu) 政府管理,了解國情民意。”程京解釋說。有一次,程京去一家企業(ye) 走訪,發現該企業(ye) 所需的儀(yi) 器恰好就在隔壁公司。然而,由於(yu) 溝通的匱乏,長期以來,該企業(ye) 一直舍近求遠苦苦在國外尋找合作夥(huo) 伴。於(yu) 是,程京倡議,將園區企業(ye) 家聯合,建立生物醫藥企業(ye) 家俱樂(le) 部,為(wei) 區內(nei) 生物醫藥企業(ye) 搭建了一個(ge) 溝通交流、合作共贏的平台。
2011年,程京一手張羅的生物醫藥企業(ye) 家俱樂(le) 部成立,旨在“為(wei) 科研院所找合作單位,為(wei) 科研項目找政府支持,為(wei) 產(chan) 業(ye) 化項目找投融資”。除了作為(wei) 內(nei) 部交流平台,俱樂(le) 部還組織了多次大型活動,包括舉(ju) 辦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投資峰會(hui) 。程京,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掛職期間,為(wei) 企業(ye) 與(yu) 風險資本之間架起了橋梁。管委會(hui) 一致認為(wei) ,程京的掛職,給亦莊開發區帶來了諸多新的理念和推動。
一年半後,經管委會(hui) 申請,程京成為(wei) 9名之中唯一一個(ge) 被“續掛”的黨(dang) 外人士。
2013年,程京成功當選為(wei)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麵對這一新的身份,程京坦言自己一直在學習(xi) 如何建言履職,但是他更意識到責任之重大,“要發出基層的聲音,使決(jue) 策層能夠了解到更多真實的民情”。
2013年,程京在首次參加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就曾直言行政審批程序過於(yu) 煩瑣,被眾(zhong) 多媒體(ti) 讚為(wei) “兩(liang) 會(hui) 好聲音”。
從(cong) 事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多年,程京比其他人更能深切地體(ti) 會(hui) 到中國在該領域政策方麵的問題。“科技創新了,但還需要物價(jia) 審批、醫保等相關(guan) 政策跟上,才能讓這些創新產(chan) 品,不再高大上地陳列於(yu) 實驗室,不再隻扮演被人參觀和品頭論足的‘發明與(yu) 創造’角色,而是走入醫院,惠及尋常百姓”。
為(wei) 此他在不同場合奔走疾呼,建議製定國家創新創業(ye) 的“出口”政策,以提高創新產(chan) 品進入市場的速度,並呼籲政府簡化醫療領域創新產(chan) 品的審批流程,加快先進科技成果臨(lin) 床轉化速度,造福更多病患。
對於(yu) 如何實現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解決(jue) 近14億(yi) 人口的健康問題,程京呼籲,應弘揚中國傳(chuan) 統醫學“治未病”理念,繼承和發揚中國傳(chuan) 統醫學,並結合現代分子生物學理論、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建立以個(ge) 人為(wei) 中心的監督管理係統,形成有針對性的“全人全程”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時提議國家建立“治未病”體(ti) 係,希望政府能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間組織實施國人全民健康的“黃帝計劃”。
據統計,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以來,程京先後圍繞專(zhuan) 利轉化、新生兒(er) 出生缺陷防控、創新活力激發、居家智慧健康養(yang) 老等多個(ge) 方向遞交建議,深度剖析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大聲疾呼關(guan) 乎普通百姓健康福祉的民生問題。
Copyright © 2000-2023AG九游会J9集团生物集團有限公司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4)第 00811 號 京公網安備110114020131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