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越來越具備理解真實世界的能力,AI製藥也將迎來飛速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清華大學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被譽為(wei) “中國生物芯片第一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近年來一直關(guan) 注健康中國建設,尤其是“科技+中醫藥”的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促進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對此,程京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AI將成為(wei) 未來中醫藥發展的關(guan) 鍵一環,“未來,AI製藥、AI診斷將在中醫臨(lin) 床上發揮功效,幫助肺癌、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病症患者緩解病痛,推動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
談 中醫藥“國際化”
搶占中醫藥大模型高地革新藥物研發範式
最近幾年,為(wei) 何要嚐試將人工智能帶到中醫藥領域?
一直以來,中醫藥希望實現國際化、走向世界,但依然存在中西無法“同頻”的困局,中醫藥很難被國際上認可和接受。中醫是實踐醫學,是一代代中醫在一次次試錯中總結出的“經驗”。我們(men) 要做的是通過現代科學方法,驗證中醫藥的療效和作用機製,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它,用西醫聽得懂的科學語言來解讀和評價(jia) 中醫藥,即“中醫西釋”,更好地弘揚中醫藥文化,守護人類健康。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大模型的推出,為(wei) 人工智能軟件、硬件在健康領域的深度應用提供了更多的賦能和支持。從(cong) 製藥技術上來說,隨著AI越來越具備理解真實世界的能力,AI製藥也將會(hui) 迎來飛速發展。但目前全球範圍內(nei) ,還未有AI開發的藥物能夠成功通過臨(lin) 床Ⅱ期試驗。
中醫藥逐漸“國際化”,我們(men) 該如何守護“中醫藥寶庫”?
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的寶庫正麵臨(lin) 被其他發達國家搶占的風險。以創新藥物領域為(wei) 例,國際醫藥界正利用其資金、技術、人才等優(you) 勢,積極開展中醫藥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產(chan) 品。比如,瑞士的羅氏製藥以八角茴香中藥作為(wei) 原料生產(chan) 磷酸奧司他韋,從(cong) 1公斤八角茴香到生產(chan) “達菲”,附加值躍升逾1100倍。中國傳(chuan) 統中藥冬蟲夏草,瑞士諾華製藥將其開發為(wei) 每盒價(jia) 值達1萬(wan) 元人民幣的芬戈莫德,國外醫藥界以此攫取了中藥的高附加價(jia) 值。有數據顯示,我國90%以上的原創藥物從(cong) 國外進口,90%以上的藥品標準來自國外,一旦遭遇極端情況,醫療領域將麵臨(lin) 巨大問題。
大模型與(yu) 醫藥行業(ye) 的結合有望革新藥物研發範式,而數據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變得“聰明”的關(guan) 鍵。就中醫藥而言,中醫幾千年積累的知識寶庫就是最優(you) 質的數據資源。目前,我們(men) 的分子本草中藥功能組學數據庫已經檢測了900多種中藥、300多種食物,包含了10億(yi) 級基因表達譜數據和3000多萬(wan) 條信號通路分析結果。為(wei) 此,構建中醫藥多模態大模型,守護“中醫藥寶庫”,搶占中醫藥大模型高地迫在眉睫。
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上,我建議要盡快設立重大專(zhuan) 項,尤其是基於(yu) 北京市在AI和中醫藥領域的資源優(you) 勢,支持大學和企業(ye) 聯合開展“用顛覆性技術構建中醫藥AI大模型”重大係統化工程。
談 AI在中醫藥領域應用
部分AI製藥、AI診斷已進入臨(lin) 床研究階段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在西醫診療中有所應用,比如,CT、核磁共振等檢查,出具的影像和數據,為(wei) 醫生診療提供參考。目前,在中醫藥的傳(chuan) 承創新發展中,我們(men) 的人工智能取得了哪些成果?
我們(men) 通過發揮多學科交叉創新優(you) 勢,曆時八年時間基於(yu) 世界首創的全景化疾病通路數據庫和超大規模中藥分子功能數據庫,用AI技術構建了“多彈打多靶”的中藥組方篩選大模型,即分子本草技術,結合了現代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wei) 創新中藥的快速研發及作用機製的科學闡釋奠定了堅實基礎。
分子本草技術平台通過建立大型中藥、組方、天然產(chan) 物分子功能實驗數據庫,能夠用於(yu) 挖掘中藥資源生物學活性成分,篩選珍稀瀕危藥材功效替代藥材,以及中藥資源生物學活性質量評價(jia) 。
舉(ju) 個(ge) 例子,對於(yu) 一些病症,中醫會(hui) 開出藥方,裏麵的某一種中藥成分,藥房可能沒有。人工智能介入後,會(hui) 根據患者的症狀開出多個(ge) 藥方供選擇。同樣,一些稀有藥材,我們(men) 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其分解、提取、分析,最終找到同樣功效的藥材替代。同時,通過設定符合現代醫學體(ti) 係的評價(jia) 指標,還能對傳(chuan) 統中醫藥處方進行客觀的評價(jia) 打分,由於(yu) 是由計算機係統打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為(wei) 因素的幹擾,使其準確性更高。
和傳(chuan) 統中醫診療相比,人工智能診療的優(you) 勢是什麽(me) ?
中國擁有自己的醫學寶庫,曆史悠久的中醫藥對人體(ti) 、疾病、藥物的認識積累了龐大的實踐經驗,正如前麵所說,中醫診療對醫生的“經驗”要求非常高,我們(men) 常說“中醫越老越值錢”也是這個(ge) 道理。人工智能輔助後,可以通過大數據以及精密的計算,促進中醫診療向客觀化、標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們(men) 的部分AI製藥、AI診斷已經進入臨(lin) 床研究階段。
通過將人工智能和現代工程科學手段融入中醫診療,以“目診儀(yi) ”為(wei) 代表的醫療器械產(chan) 品已經在臨(lin) 床醫療領域開展示範應用,為(wei) 中醫臨(lin) 床診療提供檢測工具,推動中醫診療向客觀化、標準化與(yu) 科學化方向發展。
談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建議全麵推進人工智能+智慧健康發展
前麵提到的“分子本草技術”,可以用於(yu) 哪些常見病症的治療?
分子本草技術從(cong) 傳(chuan) 統的經典理論和經驗用藥入手,結合現代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針對國際醫療難題——慢性心力衰竭開發了全新的方劑,現已進入臨(lin) 床研究階段。在臨(lin) 床觀察實驗中,該方劑對水腫、喘憋、氣短、乏力等症狀表現出了很好的臨(lin) 床療效,對於(yu) 慢性心衰患者心肌細胞、腎細胞等的疾病信號通路改善率達到90%以上。目前,該方劑已在8家權威醫院開始進行多中心臨(lin) 床試驗。此外,針對當前困擾大眾(zhong) 的肺心病、肺癌等病症也在同步進行研究。
聚焦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你今年還帶來什麽(me) 建議?
建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中醫藥、現代醫學、工程學等深度融合,積極推動生物芯片、生物電子芯片、傳(chuan) 感器等底層技術的發展,加強生物檢測監測、行為(wei) 監測、多模態和垂直領域大模型、健康數據分析等一批關(guan) 鍵技術的集成創新及融合應用能力,形成一批集健康檢測、健康評估、健康幹預、康複護理於(yu) 一體(ti) 的中西醫並重智慧健康技術平台,為(wei) 打造主動性、預防性、精準性、個(ge) 性化、互動性的智慧健康服務體(ti) 係提供支撐。
同時,建議試點中國特色智慧健康服務模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中醫藥、現代醫學、現代工程科學融合研究成果的轉化,讓AI賦能智慧健康技術、產(chan) 品和服務,在家庭、居民社區、功能社區、社區服務綜合體(ti) 等場景集成創新、先行示範,全麵推進人工智能+智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