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大會(hui) 盛況
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講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顧東(dong) 風院士作報告
傳(chuan) 染病預防控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公共衛生與(yu) 健康研究院院長、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yu) 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院士作報告
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作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作了題為(wei) 《呼吸道病毒的快速核酸檢測》的報告。程京院士團隊所開發的MAPMITM超廣譜病原微生物mNGS檢測平台在2019年底兩(liang) 天內(nei) 實現了對武漢送檢的COVID-19樣本完成類SARS病毒的鑒別,展現了該平台對新發、突發傳(chuan) 染病的快速檢測能力。此外2020年2月通過應急通道獲得醫療器械注冊(ce) 證的含新冠病毒在內(nei) 的6項恒溫擴增呼吸道常見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芯片與(yu) 2016年獲得醫療器械注冊(ce) 證的8項恒溫擴增呼吸道常見病原菌快速檢測芯片憑借多指標、快速並行檢測的優(you) 勢,在疫情爆發時期捐贈於(yu) 武漢後,對臨(lin) 床的鑒別診斷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國家重大疫情智慧監控“天網”從(cong) 2020年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匯報時的創想成為(wei) 如今的現實,已在廣東(dong) 應用並大範圍布局,即時檢測數據的準確傳(chuan) 輸和共享將推動我國新發、突發傳(chuan) 染病防控進入全新的階段。此外,以全集成微流控芯片分析係統為(wei) 代表的高靈敏度(150拷貝/mL)、快速(45分鍾)檢測平台使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移動實驗室-“輕騎兵”成為(wei) 可能,“輕騎兵”已成功保障了多國元首訪華,北京冬奧會(hui) 各國首腦、政要落地放行檢測以及兩(liang) 會(hui) 、春晚等各重大場合。基於(yu) 凍幹試劑的新型冠狀病毒PCR核酸檢測試劑盒與(yu) 六項呼吸道病毒凍幹PCR試劑盒真正將PCR核酸檢測全流程由4-6小時縮短至30-60分鍾。程院士還特別分享了來自清華同學們(men) 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上係列技術整體(ti) 將我國病原微生物檢測提升至國際領先水平。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產(chan) 科學係主任、國家婦產(chan) 疾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馬丁院士作報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產(chan) 科學係主任、國家婦產(chan) 疾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馬丁院士作了題為(wei) 《基於(yu) HPV整合檢測的宮頸疾病精準篩查和分流》的專(zhuan) 題報告。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定期篩查是預防宮頸癌的重要措施。現行宮頸癌篩查方法存在引發患者恐慌心理和過度檢查治療的情況,國家對中國婦女宮頸癌篩查提出新要求,馬丁院士提出檢測HPV整合是實現宮頸癌篩查精準分流的有效手段,前瞻性研究探討了手段的可行性。HPV整合分流能夠減少不必要的陰道鏡轉診和有創檢查,優(you) 化、改善宮頸癌高危人群的管理,實現“精準分流,全程管理”。此外,馬丁院士還提出在全國範圍內(nei) 建立宮頸癌疾病專(zhuan) 科門診勢在必行,落實中國2030大健康計劃。
解放軍(jun) 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學部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耳鼻咽喉疾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樸教授作報告
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er) 童醫院)院長、母胎醫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漆洪波教授作報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chan) 醫院院長陰赬宏教授作報告
重慶醫科大學校長、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黃愛龍教授作報告
重慶醫科大學校長、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黃愛龍教授作了題為(wei) 《新冠疫情防控:向科學要答案》的報告,首先介紹了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團隊為(wei) 疫情防治和科學研究做出的重要貢獻。接著,黃教授介紹了團隊自主研發的係列新冠病毒抗體(ti) /抗原檢測試劑盒,對新冠抗原檢測與(yu) 核酸檢測兩(liang) 種方法進行了對比,闡述了新冠抗原檢測在靈敏度和特異性、節約社會(hui) 成本和時間成本以及有效減少社會(hui) 麵傳(chuan) 播等方麵的優(you) 勢。最後,黃教授重點介紹了團隊研發的鼻噴式中和抗體(ti) 預防性製劑,他們(men) 得到了對不同新冠病毒突變株均具有強有效中和作用的超級抗體(ti) MY-586,研發了全球首款鼻噴式中和抗體(ti) 的新冠肺炎預防性藥物。黃教授團隊從(cong) 解決(jue) 疫情防控實際問題出發,堅持從(cong) 關(guan) 鍵診療技術研發、機體(ti) 免疫應答模式研究和防治藥物開發等三大方向開展重點科研攻關(guan) ,為(wei) 抗擊新冠疫情貢獻了強大力量。
陸軍(jun) 軍(jun) 醫大學國家免疫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鄒全明教授作報告
陸軍(jun) 軍(jun) 醫大學國家免疫生物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鄒全明教授作了題為(wei) 《耐藥菌感染臨(lin) 床負擔及分子診斷進展》的報告。報告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超級耐藥細菌危害與(yu) 臨(lin) 床負擔。超級耐藥細菌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及公共衛生安全的重大挑戰,全球必須立即采取行動,比如加強早期診斷和研製超級細菌疫苗。第二部分鄒教授介紹了耐藥細菌分子診斷進展。分離、培養(yang) 等病原體(ti) 生物傳(chuan) 統診斷技術是金標準,但檢測周期長;而聚合酶鏈反應,基因測序,分子雜交和質譜技術這些現代分子診斷技術能滿足早期識別病原菌及耐藥性的臨(lin) 床緊迫需求。展望分子診斷技術在臨(lin) 床應用,要瞄準準確、快速、高通量、自動化的發展方向,也要堅持多技術互補的檢測手段。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主任、四川大學華西臨(lin) 床醫學院醫學檢驗係主任應斌武教授作報告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主任、四川大學華西臨(lin) 床醫學院醫學檢驗係主任應斌武教授作了題為(wei) 《結核病新分子診斷標誌物研究》的報告,首先介紹了結核病(TB)流行病學與(yu) 臨(lin) 床現狀以及結核病的診斷方法,指出篩選診斷新分子標誌物是臨(lin) 床TB研究領域的重難點。然後,應教授從(cong) 群體(ti) 水平和單細胞水平兩(liang) 個(ge) 方麵介紹了團隊在結核病分子標誌物研究上的進展。從(cong) 群體(ti) 水平的角度,應教授闡述了可變剪切標誌物研究的研究目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揭示了MTB通過SRSF1調控UBE2B 7號外顯子跳躍的具體(ti) 機製。此外應教授還簡述了團隊在基於(yu) 微生物學研究結核病患者腸道微生物群變化和基於(yu) 代謝組學研究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shang) 患者膽汁酸等代謝物的特征性變化的實驗設計思路和進展。從(cong) 單細胞水平的角度,應教授團隊從(cong) 細胞狀態、細胞豐(feng) 度和基因表達方麵探究了宿主細胞功能和免疫能力的變化以及MTB與(yu) 宿主的互作關(guan) 係。最後,應教授對結核病的研究做了展望,從(cong) 群體(ti) 水平發展到單細胞水平,再到單細胞多組學水平,為(wei) 結核病新分子診斷標誌物的篩選和鑒定提供新的手段和思路。
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全軍(jun) 傳(chuan) 染病分子診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烈士遺骸DNA鑒定實驗室主任王升啟教授作報告
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員、全軍(jun) 傳(chuan) 染病分子診斷新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烈士遺骸DNA鑒定實驗室主任王升啟教授作了題為(wei) 《病原體(ti) 高靈敏快速檢測新技術》的報告。王教授聚焦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對高靈敏免疫快檢和核酸快檢技術進行了介紹。在免疫快檢領域,量子點和表麵增強拉曼(SERS)材料是新型的標簽材料,大大提升了傳(chuan) 統免疫層析的靈敏度,但這些新材料依然具有易團聚、高特異性吸附的不足,對此,王教授團隊開發了PEI介導的複合結構材料,可以實現複雜樣本的高靈敏、多通道檢測,並研製了配套檢測係統和儀(yi) 器。在核酸快檢領域,CRISPR/Cas係統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但其較複雜的技術限製了在實際中的應用,王升啟教授團隊係統性地優(you) 化了檢測係統,在保證高靈敏度的前提下,實現了一步法檢測。檢測發展的方向是自動化、智能化和小型化。王教授在標簽材料和檢測方法上做了原創而係統性的工作,將為(wei) 我們(men) 應對未來的公共衛生事件挑戰提供有力的支撐。
華中科技大學二級教授、華中卓越學者領軍(jun) 崗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及湖北省幹細胞研究與(yu) 應用中心原主任黃士昂教授作報告
華中科技大學二級教授、華中卓越學者領軍(jun) 崗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及湖北省幹細胞研究與(yu) 應用中心原主任黃士昂教授作了題為(wei) 《專(zhuan) 科特檢在精準醫療實踐中的機會(hui) 與(yu) 挑戰》的報告。黃教授通過介紹康聖環球公司的發展曆程及其業(ye) 務範疇,展示了專(zhuan) 科特檢在精準醫療實踐中的廣闊前景。康聖環球所提供的專(zhuan) 科特檢服務,是指專(zhuan) 科疾病全流程個(ge) 體(ti) 化疾病管理過程,包括從(cong) 早期預防、疾病診斷,到治療方案的製定、療效跟蹤和預後判斷。黃教授表示,未來將繼續秉承“病人利益至上,醫生需求第一”的價(jia) 值觀,進一步全麵係統改進專(zhuan) 科特檢過程、完善產(chan) 業(ye) 鏈,並繼續推進行全球技術合作,使專(zhuan) 科疾病的全流程管理更加全麵、先進和準確。
公安部鑒定中心法庭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處副處長李彩霞教授作報告
公安部鑒定中心法庭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處副處長李彩霞教授作了題為(wei) 《基因組大數據與(yu) 法醫DNA表征刻畫》的報告,講述了法醫新技術對疑案重案突破的重要意義(yi) 。傳(chuan) 統STR檢測技術中,通過DNA提取擴增,常染色體(ti) STR比對,Y-STR父係排查為(wei) 案件破獲提供信息。然而,在STR技術篩選出的十六萬(wan) 人中進一步縮小範圍則是目前法醫DNA技術的重點和難點。基於(yu) 此,李教授提出了基於(yu) 基因組大數據時代的法醫DNA表型特征刻畫技術,根據SNP位點,精準化做到區域人群推斷,譜係推斷,構建遠近親(qin) 緣關(guan) 係網,根據IBD算法鎖定重點家係,實現對嫌疑人的精準鎖定。同時,根據DNA信息,預測嫌疑人年齡,色素表型和人臉細節信息,進一步為(wei) 公安部偵(zhen) 查提供更多線索。如今,在李教授的努力下,DNA表型特征刻畫技術已被整合到法醫DNA快檢儀(yi) 中,使得法醫DNA技術首次走出實驗室,具備現場快檢能力,為(wei) 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穩定提供了新型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