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hui) 盛況
中國工程院黨(dang) 組書(shu) 記、院長李曉紅院士,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dang) 組成員陳平女士,華中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尤政院士,中國工程院李冬梅副局長,湖北省人民政府何麗(li) 君副秘書(shu) 長,湖北省衛健委黨(dang) 組書(shu) 記陳紅輝教授等領導參加開幕式。
大會(hui) 主席程京院士開場發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主持開幕式。程京院士代表大會(hui) 組委會(hui) 熱烈歡迎現場各位領導和業(ye) 界人士的蒞臨(lin) ,本屆大會(hui) 特意選在武漢召開,既表達對武漢人民偉(wei) 大抗疫精神的敬意,也希望大家銘記這座英雄的城市,同時對大家在百忙之中齊聚武漢支持本次會(hui) 議表示衷心感謝。
大會(hui) 聯席主席胡豫教授主持大會(hui) 開幕式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血液病學研究所所長胡豫教授作為(wei) 本屆大會(hui) 的聯席主席,隆重介紹了出席本次大會(hui) 的主要領導和專(zhuan) 家代表,並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中國工程院黨(dang) 組書(shu) 記、院長李曉紅院士,湖北省政府副省長、黨(dang) 組成員陳平女士,華中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尤政院士分別做大會(hui) 開幕式致辭。
作為(wei) 承辦方代表,華中科技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尤政院士在致辭中表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在剛剛結束的兩(liang) 會(hui) 上,政府工作報告亮出了過去五年,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取得了新突破的成績單,但同時也直言,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這些不足在醫學領域同樣存在。醫學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也急需搶占製高點,健康產(chan) 業(ye) 發展有待科技引領和支撐。生命科學與(yu) 生物技術是當前最活躍的前沿科技領域之一,分子診斷技術作為(wei) 其重要的分支,目前正處於(yu) 不斷創新的高速的發展期,在疾病預防、診斷與(yu) 治療方麵廣泛的應用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九層之台,起於(yu) 壘土。在現代醫學,每一個(ge) 細微的進步都會(hui) 為(wei) 我們(men) 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我們(men) 要堅持不懈地探索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地提升分子診斷技術的精度和效度,為(wei) 人類健康事業(ye) 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及免疫治療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院士作報告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及免疫治療研究中心主任、南開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院士作了題為(wei) 《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鑒定與(yu) 新途徑探索》的報告,報告中指出腫瘤免疫逃逸機製與(yu) 抗腫瘤免疫應答的研究近年來取得了重要進展,新型免疫治療方法與(yu) 應用途徑不斷問世,並在腫瘤臨(lin) 床治療應用中取得令人振奮的效果,如腫瘤免疫檢查點PD-1阻斷療法、CAR-T細胞過繼治療、樹突狀細胞瘤苗及新抗原疫苗等。如何利用新型交叉技術體(ti) 係尋找新型免疫治療靶點以提高療效、創建可控型免疫治療方法與(yu) 途徑並預測受者有效無效之標誌物,是當今免疫治療領域前沿熱點。曹院士圍繞“新靶點,新機製與(yu) 免疫治療研究應用”主題,介紹新靶標的發現與(yu) 鑒定,以及免疫治療新途徑的探索,為(wei) 免疫治療研究與(yu) 藥物研發指明方向提供新思路。
山東(dong) 第一醫科大學(省醫學科學院)名譽校(院)長、山東(dong) 省腫瘤醫院院長於(yu) 金明院士作報告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醫院全軍(jun) 腎髒病研究所所長、腎髒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慢性腎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香美院士作報告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醫院全軍(jun) 腎髒病研究所所長、腎髒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慢性腎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香美院士作了題為(wei) 《探索衰老標誌物,實現健康衰老》的報告。2016年,習(xi) 總書(shu) 記在全國衛生與(yu) 健康大會(hui) 上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麵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同年,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陳院士從(cong) 基因組學表觀組學等方麵介紹了衰老的九大特征,並重點介紹了衰老對腎髒等多器官結構和功能的影響。衰老標誌物是與(yu) 衰老密切相關(guan) 的各種指標,可用來評估衰老器官的功能狀態。陳院士介紹了衰老標記物的標準,篩選流程,以及生物、生理、分子細胞和組學這四類衰老標誌物,並介紹了圖像識別、微生物等新的衰老標誌物。為(wei) 實現衰老的量化評估,陳院士團隊創建並驗證了我國第一個(ge) 生物學衰老的量化評價(jia) 公式。最後提出,通過營養(yang) 、運動等方麵綜合幹預可變因素、不可變因素、混合因素能夠延緩器官衰老,從(cong) 而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空軍(jun) 軍(jun) 醫大學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主任陳誌南院士作報告
空軍(jun) 軍(jun) 醫大學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主任陳誌南院士作了題為(wei) 《癌症研究新視角,風雨兼程二十年》的報告,報告從(cong) 三個(ge) 方麵逐步展開,首先他為(wei) 我們(men) 介紹了腫瘤研究的概況,提出了腫瘤病因學的三個(ge) 特點:多因素致癌、多基因突變以及多階段發展,並為(wei) 我們(men) 深入介紹了14個(ge) 腫瘤惡性行為(wei) 與(yu) 免疫調控的癌症的特征。而後,報告為(wei) 我們(men) 介紹了四類腫瘤抗原分化的類型:基因擴增或翻譯後修飾的腫瘤異質表達、胚係腫瘤抗原、病毒導致的惡性腫瘤表達、非同義(yi) 體(ti) 細胞突變抗原。詳細闡述了各個(ge) 不同組織部位的常見腫瘤標誌物。最後,陳誌南院士為(wei) 我們(men) 介紹了團隊內(nei) 的一係列精彩的原創性研究,從(cong) 癌症的發生發展的機理研究到首次闡明了增強癌細胞鐵死亡治療的關(guan) 鍵分子,嵌合抗原受體(ti) 修飾型T細胞療法的上市以及mRNA-DC腫瘤疫苗的介紹,為(wei) 癌症綜合治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策略,提出了“讓癌症成為(wei) 曆史”的美好願景。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主任賈偉(wei) 平院士作報告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主任賈偉(wei) 平院士作了題為(wei) 《糖尿病精準診治的新探索》的報告。精準診療一直是臨(lin) 床醫生為(wei) 提高疾病診斷和治療效果不斷追求的目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診療手段的豐(feng) 富以及對疾病發病機製的揭示,精準診療的方法、路徑和效果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繼產(chan) 生出新的疾病診斷方案及分類體(ti) 係。賈偉(wei) 平院士團隊麵對國家和患者的需求,圍繞糖尿病的篩查、診斷、治療和預防,開展了基於(yu) 中國人群的2型糖尿病的遺傳(chuan) 基礎和相應的治療的研究,並且建立了相應的評分係統。報告中,賈偉(wei) 平院士深入淺出的介紹了我國糖尿病的診療也正在經曆著從(cong) 簡單的臨(lin) 床表型出發,漸行至對病理生理機製理解,強調精準診斷是精準治療的前提和關(guan) 鍵,繼而深入認識到遺傳(chuan) 與(yu) 環境,多組學網絡調控,多模態係統協調,對糖尿病預防、診斷、治療、康複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維場景、新致病機製解析和發展新技術、新方法的佐證支撐。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腫瘤中心主任、教育部惡性腫瘤發病機製及轉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腫瘤研究中心主任季加孚教授作報告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腫瘤中心主任、教育部惡性腫瘤發病機製及轉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腫瘤研究中心主任季加孚教授作了題為(wei) 《個(ge) 體(ti) 化治療突破胃癌療效瓶頸的策略及實踐》的報告,季加孚教授團隊麵對胃癌分期晚的問題,提出了個(ge) 性化治療策略與(yu) 實踐的術前治療模式,並圍繞治療預測、藥物發現及治療領域等三方麵展開闡述。報告中指出,利用基礎研究優(you) 化個(ge) 體(ti) 化治療方案是進一步改進胃癌療效的突破口,通過構建新型微腫瘤藥敏模型,可將檢測時間縮短到14天,藥效預測準確性高達到94%。將新型PD-1/CTLA-4雙特異性抗體(ti) 應用於(yu) 臨(lin) 床的方案有望突破現行方案的瓶頸,從(cong) 而為(wei) 患者提供更為(wei) 個(ge) 體(ti) 化的治療選擇。通過描繪新輔助化療腫瘤基因組進化圖譜、係統性刻畫泛瘤種腫瘤浸潤免疫細胞,尋找藥物療效預測標誌物並為(wei) 型免疫治療方案奠定科學基礎。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腫瘤醫學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徐瑞華教授作報告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腫瘤醫學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徐瑞華教授作了題為(wei) 《結直腸癌分子表型及臨(lin) 床應用》的報告,分享了其研究團隊在結直腸癌分子表型及臨(lin) 床應用的研究成果。團隊首先基於(yu) 腸癌大隊列外顯子測序,建立了中國結直腸癌新的分子分型。然後基於(yu) 液體(ti) 活檢技術,實現了實時捕獲結直腸癌動態分子特征,證實ctDNA甲基化可用於(yu) 腸癌的早期篩查及診斷,並基於(yu) ctDNA突變檢測對早中腸期癌患者進行術後風險分層,動態監測晚期腸癌患者基因組的變化更精準地預測預後。最後,徐教授介紹了結直腸癌分子表型助力精準免疫治療的一些成果,比如POLE/POLD1非同義(yi) 突變可作為(wei) 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這些研究推動了結直腸分子表型的臨(lin) 床應用,助力了精準免疫治療,為(wei) 結直腸癌患者的臨(lin) 床診療帶來了新的曙光。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乳腺病理科原科主任付麗(li) 教授作報告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乳腺病理科原科主任付麗(li) 教授作了題為(wei) 《高轉移乳腺癌的係列研究及臨(lin) 床實踐》的報告,報告首先指出高轉移的腫瘤細胞團為(wei) 高轉移乳腺癌的特征,進一步從(cong) 病理學角度闡釋腫瘤細胞的形態學特征及生長、侵襲、轉移方式。團隊曆時8年,完成2088例手術患者前瞻性臨(lin) 床研究,明確提出IMPC的病理診斷標準,並發表於(yu) 中華病理學雜誌,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進一步對近4萬(wan) 例乳腺癌患者進行精準診治臨(lin) 床實踐,結果顯示其可顯著提高IMPC患者的生存率。最後,該團隊從(cong) 逃避免疫殺傷(shang) 、嗜淋巴轉移、促腫瘤血管生成等方麵揭示IPMC高轉移的機製,發現Slex為(wei) 極好的鑒別診斷標誌及靶點,基於(yu) 此首創體(ti) 內(nei) 可視化無創病理診斷研究,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副院長江濤教授作報告
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學院副院長江濤教授作了題為(wei) 《分子診斷助力腦膠質瘤精準診療》的報告,報告中指出腦膠質瘤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特征,腫瘤微環境複雜、異質性強,體(ti) 部腫瘤治療規律在腦膠質瘤治療實踐中往往失效,傳(chuan) 統組織學診斷遇到困境。隨著分子遺傳(chuan) 學檢測技術的進步和大量臨(lin) 床試驗的開展,腦膠質瘤的分型越來越清晰,傳(chuan) 統診療方案及新型診療方案也逐漸精確化和標準化。腦膠質瘤真正進入了分子診斷及綜合治療的時代。江濤教授團隊創建腦膠質瘤分子病理人工智能預測新方法,建立三維分子病理模型,通過分子診斷指導精準外科手術。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教授作報告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教授作了題為(wei) 《基於(yu) 分子技術的肺癌早診及預後評估》的報告,報告指出肺癌篩查作為(wei) 早期發現的金標準,CT篩查可增加早期肺癌的檢出比例,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團隊於(yu) 1994年在廣州市及廣東(dong) 省啟動“愛肺計劃”,發現普篩較高危人群更具價(jia) 值,個(ge) 人癌史、吸煙等是獨立的高危因素,綜合預測模型的準確性為(wei) 0.71,顯著高於(yu) NCCN指南和中國共識的標準,且發現肺結節過度切除率過高約20%。基於(yu) 此,何建行教授團隊認為(wei) 肺結節良惡性的鑒別對於(yu) 肺癌的早期發現十分重要,提出國際首個(ge) 肺癌ctDNA甲基化診斷工具-“滴血驗癌”,該研究構建了一種基於(yu) 臨(lin) 床特征、CT影像學和ctDNA甲基化標誌物的無創肺結節良惡性機器學習(xi) 分類器,大大提高了肺結節的診斷能力,可進一步降低癌症術後複發風險,提高患者生存預後價(jia) 值。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部出生缺陷防控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田亞(ya) 平教授作報告
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總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部出生缺陷防控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田亞(ya) 平教授作了題為(wei) 《遺傳(chuan) 代謝病篩查診斷研究及臨(lin) 床應用》的報告,針對遺傳(chuan) 代謝病的篩查和診斷問題,田亞(ya) 平教授團隊提出,通過研發生產(chan) 集成、自動一體(ti) 化篩診儀(yi) 器、開發串聯質譜配套軟件、基因報告一體(ti) 機,實現自主研發全係列新篩相關(guan) 分析儀(yi) 器設備和配套試劑的目標;基於(yu) 200萬(wan) 遺傳(chuan) 代謝病質譜篩查、臨(lin) 床診斷與(yu) 基因測序的大數據,建模開發智能計算機輔助診療係統,構建適合中國人群的智能診斷軟件和平台;建立全國遺傳(chuan) 代謝病防治協作網絡,開發遺傳(chuan) 代謝病信息平台,建立篩診治和救助管理標準化體(ti) 係,實現我國遺傳(chuan) 代謝病防控政策的轉化。
廣東(dong) 省人民醫院院長、廣東(dong) 省醫學科學院院長餘(yu) 學清教授作報告
廣東(dong) 省人民醫院院長、廣東(dong) 省醫學科學院院長餘(yu) 學清教授作了題為(wei) 《IgA腎病發病機製研究及探索》的報告,IgA腎病(IgAN)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在中國IgAN約占原發性疾病的40-60%。餘(yu) 教授利用GWAS、聲光學活體(ti) 成像及顆粒冷凍電鏡等技術在中國漢族人群中開展了IgAN的係列遺傳(chuan) 研究,找到了漢族IgAN患者群體(ti) 特有的多個(ge) 遺傳(chuan) 易感位點,揭示了IgA腎病的發病機製。然後,他們(men) 利用先進的單細胞測序、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深入解析了急性腎損傷(shang) 的修複機製。餘(yu) 教授指出,未來IgAN的研究將以病人為(wei) 中心,利用多組學手段,將病因暴露、結構改變、功能關(guan) 聯與(yu) 臨(lin) 床結局結合起來,從(cong) 而為(wei) IgAN的特異性幹預和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在臨(lin) 床轉化方麵,餘(yu) 教授還介紹了團隊主導研發的腹膜透析液及超親(qin) 水抗菌矽膠專(zhuan) 利技術及其在降低腹膜透析感染風險上的應用。
山東(dong) 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山東(dong) 省立醫院院長、山東(dong) 省臨(lin) 床醫學研究院內(nei) 分泌代謝研究所所長趙家軍(jun) 教授作報告
山東(dong) 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山東(dong) 省立醫院院長、山東(dong) 省臨(lin) 床醫學研究院內(nei) 分沁代謝研究所所長趙家軍(jun) 教授作了題為(wei) 《罕見病研究機遇與(yu) 挑戰》的報告,以漸凍人、蝴蝶寶貝、瓷娃娃等罕見病人呼籲對於(yu) 罕見病的關(guan) 注,該疾病影響了全球8%的人,占全部人類疾病的10%,存在診斷困難、漏診誤診率高、兒(er) 童多發、夭折率高的問題,同時還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提出了基於(yu) 隊列研究的罕見病的發病機製研究,以期推動新藥研發過程;並提出了基於(yu) 罕見病發病機製的基因療法及酶替代療法,期望通過機製的深入研究,發現罕見病新的藥物靶點。最後以低血磷性佝僂(lou) 病為(wei) 例,講述了與(yu) 之相關(guan) 的幹細胞療法與(yu) 基因療法的相關(guan) 內(nei) 容。
北京醫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兼臨(lin) 床免疫中心主任張烜教授作報告
北京醫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兼臨(lin) 床免疫中心主任張烜教授作了題為(wei) 《自身免疫病免疫失衡關(guan) 鍵新型機製及診療策略》的報告,介紹了在自身免疫病免疫穩態失衡領域取得的係列原創性成果,包括自身免疫疾病腸道菌群重要致病機製,建立優(you) 於(yu) 國際經典方案的雷公藤聯合免疫抑製劑多中心RCT研究的中國方案等。同時,張教授還介紹了研究團隊的一些創新性工作,包括蛋白質藥物-白細胞介素-2的定點修飾;具有共價(jia) 交聯活性的新型IL-2超因子開發;細胞治療-通用型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細胞治療可控性研究;細胞治療-靶向炎症環境的CAR-Treg用於(yu) 自身免疫病治療。這些工作有助於(yu) 尋找更加敏感特異新型生物標誌物和更有效治療靶點。
空軍(jun) 軍(jun) 醫大學西京醫院臨(lin) 床免疫科主任醫師、全軍(jun) 風濕免疫專(zhuan) 科研究所所長朱平教授作報告
空軍(jun) 軍(jun) 醫大學西京醫院臨(lin) 床免疫科主任醫師、全軍(jun) 風濕免疫專(zhuan) 科研究所所長朱平教授作了題為(wei) 《自身免疫病新生抗原,基因表型及分子分型》的報告。目前,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等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生抗原形成的機製尚不清楚。朱平教授團隊通過開放式質譜檢測係統篩選鑒定到與(yu) AS相關(guan) 的蛋白翻譯後修飾——半胱氨酸羧基乙基化修飾,證實ITA2B@C96car是相關(guan) 分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重要發病機製,為(wei) 修飾新生抗原相關(guan) 自身免疫病的病因學研究提供了實驗證據和重要研究思路。此外,朱平教授團隊係統分析患者HLA分型、代謝狀態、新生抗原及特異性自身抗體(ti) 水平,破解了自身免疫病“環境-代謝物-新修飾-新抗元”致病分子新機製,對建立AS等免疫病自身抗原特異性篩查和針對性治療策略具有重大意義(yi) 探索。
3月26日,還有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講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顧東(dong) 風院士,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院長、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人類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正林院士,傳(chuan) 染病預防控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公共衛生與(yu) 健康研究院院長、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yu) 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婦產(chan) 科學係主任、國家婦產(chan) 疾病臨(lin) 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馬丁院士等十餘(yu) 位院士專(zhuan) 家圍繞心腦血管與(yu) 遺傳(chuan) 病、感染性疾病分子診斷、新技術及質量控製三大主題展開討論和交流,為(wei) 與(yu) 會(hui) 者持續奉上學術性饕餮盛宴。
大會(hui) 花絮